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

重建民國(蔣介石重回1936)——第四章:窗外的枪声

 

19361212日,凌晨,西安。

西安的夜色仍未褪去,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。

张学良站在少帅府的窗前,手中紧紧攥着一支手枪。外面的风很冷,吹得树枝微微颤动。他深吸了一口气,低声道:“开始吧。”

赵毅点头,转身快步离去。片刻之后,西安城的黑暗中,传来了第一声枪响。

 

一、突袭华清池

华清池,蒋介石的临时住所,驻守的是中央军精锐部队——教导第二师。这支部队人数不多,但训练有素,是蒋介石的亲卫队,任何意外风吹草动都会立即引发他们的警戒。

凌晨五时,东北军与西北军提前换岗的士兵悄然就位,隐藏在蒋介石住所周围。一切就绪后,张学良一声令下,数百名士兵迅速行动,包围了华清池。

“砰!”第一枪在华清池南门外响起,沉睡的夜色被惊破。

守军迅速反应,哨兵大喊:“有情况!”随后,枪声密集响起,整个华清池顿时陷入混乱。

东北军士兵身穿便装,快速穿过回廊,朝蒋介石住所突进。负责警卫的中央军迅速组织防御,在走廊和庭院内布置火力点,与来袭士兵展开激战。

“快!堵住东侧门!”警卫队长大声呼喊,几名中央军士兵迅速翻过矮墙,占据有利地形反击。枪声密集,子弹打碎了雕花木窗,碎片四溅。

杨虎城的西北军同时发动进攻,从正门强攻。火光冲天,士兵高喊:“少帅有令!放下武器,不杀降兵!”

但中央军誓死护卫委员长,拒不投降,战斗在狭窄的回廊中进入白热化。

 

二、蒋介石的惊醒与怒火

枪声响起的那一刻,蒋介石猛地从床上惊醒。

“委员长,出事了!”随从慌张地冲进房间。

蒋介石翻身下床,迅速披上军大衣,脸色铁青:“什么情况?”

“东北军和西北军叛变,正在进攻我们!南门已经失守!”

蒋介石的手微微颤抖,脸色愈发阴沉。他猛地转身,咬牙道:“张学良,竟敢以下犯上!”

门外,枪声愈发激烈,警卫员焦急地催促:“委员长,我们得立刻转移!”

蒋介石一言不发,眼中燃烧着怒火。他深知张学良早已对“攘外必先安内”心存不满,但万万没想到,这个曾在他麾下效忠的年轻将领,竟然敢发动兵谏!

此时,庭院内的中央军已经被逐步压制,士兵们被迫退入建筑内部,依托走廊和门框进行抵抗。蒋介石随身的贴身卫士拼死护卫,但寡不敌众,战斗节节败退。

“委员长,这里不能久留!”卫士架起蒋介石,准备带他撤退。

突然,一颗流弹穿透窗棂,擦过蒋介石的额头,鲜血顺着额角流下。

蒋介石只觉眼前一黑,胸口猛地一闷,气血上涌,喉头一甜,一口血喷在了地上。

“委员长!”卫士们惊呼。

蒋介石的眼前天旋地转,心脏剧烈跳动,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:我被背叛了……

然后,他的意识陷入了一片黑暗。

 

三、附身——另一段灵魂的到来

不知过了多久,混沌之中,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——熟悉又陌生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:台北士林官邸、国共内战、抗美援朝、联合国席位的丧失、中华民国的孤立……197545日,他在病榻上闭上双眼,意识渐渐模糊,而现在,他却猛然在寒冷的空气中睁开双眼!

 

他缓缓地、艰难地呼吸着,感受着年轻的身体,心跳仍在——但这已经不是1975年,而是19361212日!

他茫然地看向四周,昏暗的房间内,枪声依旧,但他心中翻涌的却是更为惊骇的波澜。他明白了,他回到了四十年前!

这一次,他是否能改变一切?

外面的枪声依旧激烈,守军在做最后的抵抗,但局势已无可挽回。

就在这时,耳边传来赵毅的声音:“少帅,委员长晕过去了!”

张学良快步冲进屋内,看到倒地的蒋介石,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
他蹲下身,看着这位曾经的恩师,低声道:“委员长,我本不愿如此……但为了国家,我只能如此。”

这时,蒋介石的手微微颤动。

他缓缓睁开眼,目光中带着一丝迷茫,但随即,那双眼睛变得凌厉而深邃。

张学良微微一怔,他隐隐感觉到,眼前的蒋介石,似乎和刚才……不一样了。



 

重建民國(蔣介石重回1936)——第三章:事变前夜

 

19361211日,西安,少帅府。

夜色深沉,冬夜的寒风穿过庭院,卷起几片枯黄的树叶。张学良站在书房的窗前,望着朦胧的月色,脸色凝重。身后,煤油灯的火焰轻轻跳动,映出他紧锁的眉头。

整个西安城此刻依然平静,只有他知道,明天,将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天。

 

一、与赵一荻的告别:家人还是国家

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,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:“汉卿,你还不休息吗?”

赵一荻穿着一身素色旗袍,披着一件薄薄的斗篷,走到张学良身边。她看着丈夫的背影,轻声道:“你这几天,总是心事重重。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?”

张学良沉默片刻,终于轻轻叹了口气,转身握住她的手:“一荻,我有些话要跟你说。”

赵一荻微微一怔,握紧了他的手,眼中闪过一丝不安:“怎么了?”

张学良低声道:“如果明天以后,我不能再陪在你身边……你要好好照顾自己。”

赵一荻的脸色瞬间变了,眼中浮现出惊慌之色:“汉卿!你到底要做什么?”

张学良深吸一口气,目光沉稳地看着她:“我要做一件我应该做的事。或许,这会改变整个中国的未来。”

赵一荻的手微微颤抖,她直视着张学良,声音有些发紧:“你……是要对委员长动手?”

张学良没有回答,但那沉默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。赵一荻眼圈泛红,声音带着一丝颤抖:“汉卿,你知不知道,这样做意味着什么?如果失败,你会被当作叛国贼,甚至被枪毙!”

张学良苦笑了一下:“我知道。”

赵一荻的泪水滑落,她用力摇头:“不行!你不能这么做!我们已经失去了东北,不能再失去你!”

张学良轻轻拭去她的泪水,声音低沉而温柔:“一荻,我从未后悔过跟你在一起。但我身上背负的不只是你,还有我的兄弟们,还有整个东北的父老乡亲……如果我什么都不做,他们要如何面对日本的侵略?”

赵一荻哽咽着,泪眼婆娑地看着他:“可是,你不是说,你答应过委员长,要永远忠于他吗?”

张学良闭上眼,沉默良久,才缓缓开口:“是,我一直把他当作恩师。当年在南昌,他给我写的‘毋负初心’四个字,我一直牢记在心。”

“但现在……我的初心,已经与他不同了。”

赵一荻痛苦地捂住嘴,泪水止不住地滑落:“你真的决定了吗?”

张学良轻轻点头,声音坚定:“一荻,我不能再等了。再等下去,中国会亡。”

赵一荻忍不住扑进他的怀里,紧紧抱住他,泣不成声:“我不要你成为英雄,我只想要你活着……”

张学良抚摸着她的头发,轻声道:“我会活着回来。”

他知道,这句话是谎言。

 

二、与副官的诀别:兄弟还是君命

张学良走出书房,夜风迎面吹来,让他的头脑更加清醒。走廊尽头,副官赵毅已经在等候。

赵毅是张学良最信任的心腹之一,也是他从东北撤退时,始终追随左右的兄弟。看到张学良走来,他立刻迎上去,压低声音道:“少帅,所有安排已经妥当。明天凌晨,西安城的守军将全部换上我们的人。”

张学良点点头,沉声道:“记住,一定不能伤害委员长的性命。”

赵毅微微皱眉:“少帅,委员长若不愿妥协,我们该怎么办?”

张学良的眼神有些复杂,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低声道:“我只想逼他改变,不想杀他。”

赵毅犹豫了一下,低声道:“少帅,您真的准备好了吗?”

张学良苦笑了一下,轻轻拍了拍赵毅的肩膀:“我没有选择。”

赵毅咬咬牙,终于低声道:“少帅,我一直跟着你,从东北到关内,从剿共到抗日。我不管你做什么决定,我都会支持你。”

张学良的喉头微微发紧,半晌才低声道:“谢谢。”

赵毅没有再说话,猛地行了一个军礼,转身消失在夜色中。

张学良站在夜风中,望着远方的夜空。

今晚,西安依旧宁静。

但他知道,这份宁静,将在明天彻底破碎。

 




 

重建民國(蔣介石重回1936)——第二章:最后的文谏

 

一、雪夜中的对峙

19361211日,西安 临潼华清池

华清池外,朔风呼啸,西北的冬夜寒气逼人。屋内烛火微晃,映照着桌案旁三道身影——蒋介石居中而坐,面色沉静,目光如炬;张学良与杨虎城分列两侧,神情肃穆。

这是事变前的最后一次劝说,也是三人之间最坦诚的一次交锋。

张学良先开口,语气沉稳但带着一丝恳切:“委员长,东北已亡,华北危急,您真的认为此刻还能再打内战?倘若再拖延下去,日本的铁蹄就要踏遍整个中国了!”

蒋介石的目光落在张学良脸上,良久,才缓缓开口,声音低沉而坚定:“日本狼子野心,我岂不知?你以为我真愿意置民族存亡不顾,执意剿共?非也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二人,缓缓说道:“你们只看到了日本的威胁,却没有看到更深层的危机。日本虽强,但终究是外敌,外敌入侵,我们终有一线生机。可你们有没有想过?如果今天我们放任共党坐大,将来呢?你我皆是民国罪人!”

张学良微微皱眉:“委员长,国共若能联手,何愁不能驱逐倭寇?”

蒋介石轻轻一叹,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学良,你到底还是太年轻。你可曾想过,共党与我们本质上的区别?”

 

二、国共之争,水火不容

蒋介石直视张学良,目光深邃:“我们国民党,从清末革命起家,虽也主张社会改良,但始终秉持的是‘三民主义’之本,以民权、民生、民族立国,维护的是中国的传统社会根基。而共党呢?他们口中的‘打土豪分田地’,你以为只是为民请命?”

他语气加重:“不,他们要的,是彻底颠覆!他们要的是消灭私有制,是阶级斗争,是彻底铲除我们这批从北伐中成长起来的军政体系!”

杨虎城闻言,冷笑了一声:“委员长,倘若共党真如你所言是心腹大患,可日本人呢?他们已经吞并东北,占据华北,难道还不够资格做你的敌人?”

蒋介石一字一句道:“杨将军,你错了。我从不否认日本是敌人,但若论祸国殃民,日本的威胁尚且可控,而共党的野心,才是毁国灭种的祸根!”

张学良忍不住说道:“委员长,你这话未免太过偏颇。国共合作不是北伐时就有先例吗?”

蒋介石摇头:“你当真以为共党还和当年一样?他们的目标,从来就不是和我们共存,而是要取而代之!”

他站起身来,负手踱步,语气中带着几分悲凉:“你们可曾想过,若今日让共党坐大,他们的阶级斗争理论一旦推广至全国,地主、商贾、士绅,谁能幸免?你张学良出身将门,杨虎城你也是军阀出身,你们以为,等他们掌权后,你们还能安享尊位?到那时,我们这些军政体系里的所有人,不论今日如何选择,都会成为‘封建残余’,被他们彻底消灭。”

张学良沉默了。

 

三、蒋的最后劝说

屋内的烛火轻轻摇曳,气氛沉重得令人窒息。

蒋介石看着张学良,语气终于缓和了一些:“学良,我知你心忧国难,也知你对抗日的赤诚之心。可国家不仅仅是打仗,还要有法统,有秩序,有根基。今日你让我联共抗日,若是当真如你所愿,几年后呢?等到共党坐大,他们会不会反过来对付我们?”
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复杂:“我敢说,假若今日你逼我接受‘联共抗日’,你张学良,将来必定后悔莫及。”

张学良沉默良久,最终长叹一声:“委员长,我敬你,也服你。可倘若我们继续剿共,坐视日寇吞并华北,那时候,我们还有机会后悔吗?”

蒋介石没有回答。

外面的寒风透过窗缝灌入,吹动了桌上的地图。战争的阴影,已经笼罩整个华夏。

 


重建民國(蔣介石重回1936)——第一章:风云骤起

 

第一章:风云骤起

 

1936年冬,寒风呼啸着掠过关中大地,黄土高原显得更加苍凉。西安,这座十三朝古都,此刻正被一场看不见的风暴笼罩。

 

一、烽火四起,风雨欲来
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以来,东北三省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日军的扶持下稳步扩张。蒋介石虽痛恨日本侵略,却始终认为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将主要精力放在剿灭共产党势力上。

红军历经万里长征,于1935年底到达陕北。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以延安为据点,继续发展革命事业。而张学良的东北军,自奉天(沈阳)撤退后流亡关内,如今驻扎在陕甘一带,士气低落,军心浮动。

此时,日本在华北步步紧逼,策划着进一步侵略;英美等国则在远处冷眼旁观;苏联则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提供支持。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,风雨飘摇。

 

二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与西北剿共

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,力推“剿共”战略。19365月,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重申:“剿共乃当前第一要务,非彻底剿灭,国家无以安定。”他坚信,只有先剿共,才能腾出手来对付日本。

但这一政策在军政高层引发巨大争议。汪精卫、胡汉民等人认为,日本步步紧逼,不应再内耗;宋美龄等则希望借助国际力量制衡日本。然而,蒋介石态度坚定,他认为共产党是心腹大患,而日本不过是皮外之伤。

随着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,蒋介石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措施。他命令东北军和西北军(杨虎城部)继续剿共。然而,张学良对剿共已心生厌倦。他的东北军在日军入侵时节节败退,如今却被迫用宝贵的兵力对付同胞,而蒋介石却未曾正面回应他的抗日请求。

“委员长,这样下去,东北军的士气会彻底崩溃。”张学良曾私下向蒋介石进言,但换来的只是淡淡的一句:“服从命令。”

张学良心中愈发不满。他曾尝试游说蒋介石调整政策,但屡屡碰壁。与此同时,共产党方面积极向他示好,提出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的主张,让他深感共鸣。

 

三、亲赴西安,督战前线

193612月,蒋介石决定亲赴西安督战。他对张学良等人的消极态度十分不满,认为必须亲自出面才能掌控局势。124日,蒋介石乘专列抵达西安,在临潼华清池下榻。

他的到来,引发了各方势力的高度关注。张学良与杨虎城意识到,局势或许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。与此同时,中共方面亦密切关注这一变局。

西安的寒风愈发刺骨,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风暴,正悄然酝酿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