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风云骤起
1936年冬,寒风呼啸着掠过关中大地,黄土高原显得更加苍凉。西安,这座十三朝古都,此刻正被一场看不见的风暴笼罩。
一、烽火四起,风雨欲来
自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以来,东北三省已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日军的扶持下稳步扩张。蒋介石虽痛恨日本侵略,却始终认为“攘外必先安内”,将主要精力放在剿灭共产党势力上。
红军历经万里长征,于1935年底到达陕北。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人以延安为据点,继续发展革命事业。而张学良的东北军,自奉天(沈阳)撤退后流亡关内,如今驻扎在陕甘一带,士气低落,军心浮动。
此时,日本在华北步步紧逼,策划着进一步侵略;英美等国则在远处冷眼旁观;苏联则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提供支持。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,风雨飘摇。
二、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与西北剿共
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,力推“剿共”战略。1936年5月,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上重申:“剿共乃当前第一要务,非彻底剿灭,国家无以安定。”他坚信,只有先剿共,才能腾出手来对付日本。
但这一政策在军政高层引发巨大争议。汪精卫、胡汉民等人认为,日本步步紧逼,不应再内耗;宋美龄等则希望借助国际力量制衡日本。然而,蒋介石态度坚定,他认为共产党是心腹大患,而日本不过是皮外之伤。
随着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,蒋介石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措施。他命令东北军和西北军(杨虎城部)继续剿共。然而,张学良对剿共已心生厌倦。他的东北军在日军入侵时节节败退,如今却被迫用宝贵的兵力对付同胞,而蒋介石却未曾正面回应他的抗日请求。
“委员长,这样下去,东北军的士气会彻底崩溃。”张学良曾私下向蒋介石进言,但换来的只是淡淡的一句:“服从命令。”
张学良心中愈发不满。他曾尝试游说蒋介石调整政策,但屡屡碰壁。与此同时,共产党方面积极向他示好,提出“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”的主张,让他深感共鸣。
三、亲赴西安,督战前线
1936年12月,蒋介石决定亲赴西安督战。他对张学良等人的消极态度十分不满,认为必须亲自出面才能掌控局势。12月4日,蒋介石乘专列抵达西安,在临潼华清池下榻。
他的到来,引发了各方势力的高度关注。张学良与杨虎城意识到,局势或许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。与此同时,中共方面亦密切关注这一变局。
西安的寒风愈发刺骨,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风暴,正悄然酝酿……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